手机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掌上新兴 >> 历史|文化 >> 考古 >> 浏览文章

罗布泊最大规模科考:重解古人类文明

2008/11/28 20:18:39 稿源:互联网 次阅读 字体: 收藏此文

沉睡的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曾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然而,这片斯文·赫定赞誉过的水域于19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科学家彭加木1980年在那里失踪,其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而今,又一支罗布泊科考队伍正迈向罗布泊神秘的深处,试图唤醒罗布泊。这支由生态地理、环保、考古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综合科考队首批人员于11月26日正式启程前往罗布泊地区,这也是罗布泊历史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科考。

11月27日,科考队员在沙漠中行走。当日,罗布泊综合科考队的部分专家在小河墓地西侧的沙漠中考察。连绵起伏的沙丘中常会遇到裸露的干涸河床,地表可以见到零碎的陶片,以及淡水生的螺壳。新华社记者 张鸿墀 摄

此次罗布泊综合科考由曾多次考察过罗布泊的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担任队长,他率领35名专家将在一个月时间里,纵横近万里,就罗布泊地区的地质演化、沙漠地貌、干旱气候、古人类文明、野生双峰驼生存状况及其环境变迁的关系等15个专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对西部干旱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夏训诚在出发前说:“这是一次由科学家、考古学家、社会学家组成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科考活动。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将公布一系列新认识、新成果、新结论,进一步揭开罗布泊的神秘面纱。”

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家麒也参加此次科考活动。与以往罗布泊科考不同的是,此次科考还专门成立了由八位著名院士叶笃正、施雅风、孙鸿烈、孙枢、李家洋、秦大河、李文华、郭琨组成的科考顾问委员会。

重解罗布泊古人类文明

除了太阳墓地、楼兰遗址,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活动中,罗布泊区域又发现了多处墓地,尤以小河墓地最为引人关注,曾入选2004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小河墓地的发掘始于1930年代年,2002年经重新发现后开始了新的发掘,到2005年,考古工作者共发掘墓葬1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

一直参与小河墓地考古的科考队副队长、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第利斯此前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距今4000年前至3500年前,新疆塔里木河-孔雀河三角洲曾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罗布泊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小河墓地的考古发掘表明,在上述这一时期,人类除沿着主河道生息外,主河道支出的岔流流域、沙漠间的小绿洲上,也有相当规模的部落集团活动,罗布泊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区域是比较广阔的。小河墓地规模宏大,约有一半的墓葬被破坏,但现存墓葬仍有五层,可以推测墓地延续使用了很长一段时期。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小河径流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它是小河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地处罗布泊深处的楼兰曾是西域政治、经济的中心,其兴衰在干旱区社会变迁中具有典型代表性。但一直以来,对楼兰的衰亡仍众说纷纭,如“路断说”、“战争说”、“瘟疫说”、“环境恶化说”等。在这次考察中,科考人员将通过实地考察,对楼兰的衰亡展开综合分析,以给出更清晰的结论。

全新诠释“大耳朵”“旱极”

罗布泊东湖干涸后的卫星图片影像特征颇似“大耳朵”,虽然目前学界对“大耳朵”的形成已有了初步认识,然而,对于罗布泊到底何时干涸、怎样干涸等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在此次科考中,科考人员将以罗布泊湖盆区为重点考察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大耳朵”之谜作出全新的诠释。

参与考察的生物学家还将展开关于罗布泊野骆驼种群状况的深入调查,同时在塔里木河下游、罗布泊湖盆周边,展开胡杨、红柳,各种盐生植物资源的调查。

针对部分专家此前提出的“罗布泊是中国的‘旱极’”,甚至是地球“旱极”的说法,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何清将带领相关人员,以钾盐矿区气象站为固定研究点,对罗布泊区域气候特征及其演变展开研究。

 

本文标签:罗布泊

赞助商链接:
分享按钮
0% (0)
0% (10)

大家还在看:

赞助商链接:

 以下是对 [罗布泊最大规模科考:重解古人类文明]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图片新闻
进入论坛论坛热帖
赞助商链接